• English
  • 会议室预订
  • 电子邮件
  • 学院平台

    喜报!我院荣获多项上海市第十七届哲学社会科学奖!

    创建时间:  2025-09-30  杨丹阳    浏览次数:



    近日,上海市第十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获奖名单正式公布,太阳集团tyc33455荣获7项上海市第十七届哲学社会科学奖!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


    成果名称

    申报人

    成果类型

    获奖等级

    中西文论互鉴中的对话主义问题

    曾军

    论文

    一等奖

    古代埃及新王国时期法律文献译注(上、下编)

    郭丹彤等

    著作

    一等奖

    大国竞合与国际限制麻醉药品制造机制的形塑(1921—1934)

    张勇安

    论文

    一等奖

    美国1918大流感溯源的污名化与科学探索

    陶飞亚等

    论文

    二等奖

    清乐:中国古代审美愉悦的标识

    刘旭光

    论文

    二等奖

    帝国之治:奥斯曼帝国的政治制度

    王三义

    著作

    二等奖

    清诗话全编:道光期

    张宇超等

    著作

    二等奖


    获奖者风采

    图片

    曾军,太阳集团tyc33455中文系教授,兼任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中外文论学会副会长,《太阳成tyc33455cc学报(社科版)》主编、AHCI刊物Critical Arts编委。入选首届长江学者青年学者(2015)、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理论界人才(2017)、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2018)、上海社科新人(2010)、上海曙光学者(2009)。先后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016)、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2015和2022)等各类项目11项。已出版《接受的复调——中国巴赫金接受史研究》(2004)、《观看的文化分析》(2007)、《城视时代》(2016)、《西学中话》(2020)《巴赫金对西方文学理论的影响研究》(2021)等著述13部。

    获奖成果

    《中西文论互鉴中的对话主义问题》,曾军,刊于《中国社会科学》2022年03期,获一等奖

    与西方文论对话是中国文论话语转型、构建中国特色文论话语体系进程中极为重要的方面。中国文论借鉴巴赫金的对话主义,致力于在中西“之间”建立起独立、平等、双向的对话性关系。弗朗索瓦·朱利安则提供了一种站在西方立场处理“中西”问题的研究范式,如“经由中国,远西对话”“迂回与进入”“间距/之间”等。但是这两种“之间”的“中西对话”过于理想化,无法解决“中西对话”的不对等、“中西”之间有同有异、密切相关的现实问题。因此,我们需要确立“在世界中”的意识,超越“中西”二元对立。中西方文学和文化研究中陆续出现克服和超越文化中心主义的学术倾向,中国文论也正试图基于“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变化确定新的“中国的世界观”。“在世界中”为“中西对话”提供了“之中”的独特位置,“之中”包含“之间”,并非对“之间”的替代。“多元网络”的外在多样性、“西学中的中学”和“中学中的西学”的内在多样性、“西化与化西的双重变奏”的未完成性以及以“今中”作为学术立场的“古今中西的对话”,构成了“之中”的中西对话何以可能的方法论基础。


    获奖者风采

    图片

    郭丹彤,太阳集团tyc33455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学系主任,上海市东方英才计划拔尖人才、太阳成tyc33455cc伟长学者特聘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世界古代史、埃及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首席专家;在《历史研究》等刊物上发表专题论文多篇;专著《埃及与东地中海世界的交往》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专著《古代埃及象形文字文献译注》获教育部第八届高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第六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第七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奖和第三届“日知世界史奖”二等奖;专著《古代埃及新王国时期经济文献译注》获第上海市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第二十四届(2021年度)华东地区古籍优秀图书一等奖。

    获奖成果

    《古代埃及新王国时期法律文献译注(上、下编)》,郭丹彤等译著,中西书局,2023年,获一等奖

    该书为国内首部系统整理古埃及新王国时期(约公元前1550—前1069)法律文献的学术译注,旨在梳理该时期分散的司法文献并构建研究框架,共收录129篇法律文献,涵盖法律条文、刑事、民事、神谕、国际条约等六大类别。这些文献不仅展示了古埃及法律管理体系的成熟与复杂性,还揭示了宗教信仰在司法审判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古埃及与东地中海各国之间的交往互动。该书采用象形文字转录、拉丁文转写与汉语转译三重整理方式呈现,新增彩色插图还原文献原始形态,并附有人名地名索引及古埃及地图,为法学与历史学研究提供跨文明法律史参考资料。


    获奖者风采

    张勇安,太阳集团tyc33455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学术兼职: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副理事长、国际酒精和毒品史学会(ADHS)执行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禁毒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世界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美国学会副会长等。著有《变动社会中的政策选择:美国大麻政策研究》《科学与政治之间:美国医学会与毒品管制的源起(1847-1973)》,主编《医疗社会史研究》(CSSCI集刊)、《国际禁毒蓝皮书》。近年来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rug Policy(SSCI)、Medical History(A&HCI)等海内外学术刊物上以英文和中文发表论文60余篇。研究成果曾获第八届教育部高校太阳集团优秀成果奖(人文社科)著作类二等奖、上海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一等奖(2010)、高等教育(研究生)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22)等。指导本科生团队参加“挑战杯”“互联网+”等,并荣获国家级和市级荣誉奖项多项。

    获奖成果

    《大国竞合与国际限制麻醉药品制造机制的形塑(1921—1934)》,张勇安,刊于《历史研究》2023年03期,获一等奖

    随着麻醉药品过量制造、非法走私和滥用等问题日益受到国际社会关注,1921年国联第一次动议通过国际公约采取行动,中经1930年伦敦预备会议和1931年日内瓦会议,最终签订《限制制造和调节分配麻醉药品公约》。围绕公约议定和批准,英、日、法、美等国,或利用对国联的主导权试图掌控公约走向,或通过结盟方式对抗老牌帝国以谋求主导公约基本原则,或借助程序规则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弱国联”与“强国家”的国际格局,注定大国才是左右国际公约议定的主要力量,大国间的竞争与合作形塑了国联时期限制麻醉药品制造的国际机制。


    获奖者风采

    陶飞亚,太阳集团tyc33455历史学系教授,曾任太阳集团tyc33455执行院长,太阳成tyc33455cc博物馆(筹)馆长。多年从事中国现代史、基督教与中西文化,义和团运动及西方在华传教运动与中国社会等领域的研究,在国内外学术界有一定影响。曾参加多种海外学术交流活动。先后在美国纽约大学市立学院、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旧金山大学利玛窦中西历史文化研究所、台湾大学等校担任过访问学者。出席过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英国伦敦大学、阿伯丁大学、南非普托利亚大学、日本明治学院大学、同志社大学、京都大学、韩国延世大学、土耳其海峡大学及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浸会大学、澳门大学、台北中央研究院近史所、台湾辅仁大学、中原大学等举办的学术研讨会。主办过“基督教与中国近代文化”、“中国与韩国基督教的本色化研究”、“中国历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宗教与中国的公益慈善研究”及“汉语文献与中国基督教研究”等为主题的国际学术会议。

    获奖成果

    《美国1918大流感溯源的污名化与科学探索》,陶飞亚等,刊于《中国社会科学》2022年01期,获二等奖

    美国是1918大流感的重灾区。“战事优先”的国策、空前规模的练兵以及世界范围的军队调动和交战给疫情广泛传播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严重削弱了美国的防疫力量。史无前例的疫情使美国社会陷入极度恐慌,催生了形形色色的疫情“地理溯源”,有些媒体将本应属于科学范畴的“流感溯源”变为带有地缘政治色彩的“流感污名”,“西班牙流感”“俄国流感”“德国投毒”“中国瘟疫”等说法相继登场。不合理的大流感“地理溯源”在当时就受到美国医界有识之士、乃至中国医学专家的质疑。疫情结束后,大流感溯源成为纯粹医学科学领域的专业问题,寻找导致疫情真正的病原体成为首要问题。美国及其他国家科学家先后发现1918大流感病毒并完成基因测序,在发现1918大流感病原体方面取得划时代的进展,起源地溯源的重要性已经退居其次。虽然1918大流感地理源头尚不能定谳,但医学科学的发展已经足以否定美国1918大流感期间荒诞的“地理溯源”。历史地看,1918大流感期间,部分媒体人的轻率言论既妨碍科学地探索疫情起源与传播的规律,又破坏了正常的国际合作和国际关系,值得深思。


    获奖者风采

    刘旭光,太阳集团tyc33455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哲社万人领军人才,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2019年),国家哲社艺术学重大项目《近代以来中国艺术的审美理论话语研究》首席专家。现任中华美学会常务理事,上海美术家协会理事,上海市艺术学理论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理事等职,主要研究领域:美学理论、艺术理论。先后主持国家哲社基金重点项目“审美的历史演进与当代形态”、国家哲社项目“当代西方美学中艺术真理性问题研究”,以及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的文化与欧洲近代艺术精神的起源”等省部级以上课题5项。出版《海德格尔与美学》、《近代欧洲艺术精神的起源》、《存在之链上的美学——形而上美学的历史与命运》、《艺术与真理》等专著4部,发表CSSCI论文100余篇,其中1篇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5篇论文被《新华文摘》转载。

    获奖成果

    《清乐:中国古代审美愉悦的标识》,刘旭光,刊于《中国社会科学》2023年09期,获二等奖

    在北宋文人士大夫群体中,产生了对一种“精神愉悦”的肯定、颂扬与培育,这种精神愉悦被命名为“清乐”。“清乐”是一种非功利性的精神愉悦,是心灵不为物欲所累时的自由情感,它是中国古代对美感或审美愉悦的称谓。获得清乐的主要方式是从日常生活中解脱出来,进入大自然中,以林泉养心,以烟霞养气;也可以通过对艺术与文化产品的把玩与鉴赏而获得;清乐还来自心灵在自由中的升华,并产生一种“纯粹愉悦”。清乐是中国古代美学中审美愉悦的标识,也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阶层审美自觉—自律的标识。


    获奖者风采

    王三义,太阳集团tyc33455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中东近代经济史、晚期奥斯曼帝国史。出版专著《工业文明的挑战与中东近代经济的转型》、《英国在中东的委任统治研究》、《晚期奥斯曼帝国研究(1792-1918)》、《帝国之衰:奥斯曼帝国史六论》、《帝国之治:奥斯曼帝国的政治制度》等,合著《近代东方国家的变革》,译著《伟大属于罗马》,文集《学问与饭碗》、《兴废与进退》、《个人与时代》等。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东经济通史》(21&ZD246)首席专家。

    获奖成果

    《帝国之治:奥斯曼帝国的政治制度》,王三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23年,获二等奖

    该书是国内首部系统研究奥斯曼帝国政治制度的专题著作,以奥斯曼帝国(1299—1922)六百余年统治为背景,聚焦其政治制度变迁与疆域治理逻辑。全书以制度史为主线,分述宫廷、行政、军事、宗教及地方管理体系,涵盖素丹体制、行省治理、蒂玛制及米勒特制度等核心内容。通过苏莱曼立法、晚期宪政改革等关键节点,探讨制度设计与帝国兴衰的关联性,结合原始文献与学术成果,剖析其治理模式的创造性与历史局限性。


    获奖者风采

    张宇超,1986年生,重庆人。太阳集团tyc33455中文系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熟练掌握韩语、日语、英语,主要从事清代诗学、东亚汉文学的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全国高校古委会直接资助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课题等科研项目。

    获奖成果

    《清诗话全编:道光期》,张宇超等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2023年,获二等奖

    清代诗话以数量多、质量高著称。郭绍虞先生就曾说:“诗话之作,到清代发展到高峰。数量之多,远远超过前代,即质量也比前代高。”太阳成tyc33455cc张寅彭教授领衔的团队,自2012年起开始整理编辑清代诗话,共搜罗清代诗话八百余种、两千余卷。2012年10月,国家社科重大项目“清诗话全编”获得立项,随后与本社确定出版意向。目前,《清诗话全编》已出版“顺治康熙雍正期”、“乾隆期”、“嘉庆期”三期七朝成果。《清诗话全编》搜罗丰富、选剔严格,于清代诗话力求一网打尽的同时,不使非清、非诗话之著阑入。在版本方面,务求采用最善之本,整个团队访书历时四年有余,足迹遍及大陆、港台乃至海外大大小小有清诗话的藏书单位。其中收入的诗话绝大多数为从未整理问世的,不乏稀见与重要的品种,即便少数曾经出版过的诗话,也有不少以更完善的底本重新点校。本书收录道光诗话部分,共收书91种,约350卷,6500千字,是出版至今成果中体量最为庞大的,其中收入了不少重要与稀见的诗话品种。

top
  • English
  • 会议室预订
  • 电子邮件
  • 学院平台